近日,新华财经刊发济南市副市长、莱芜区委书记焦卫星署名文章《山东济南莱芜区:聚焦增产减损 保障粮食安全 建成“鲁中粮仓”》。面对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莱芜区坚决扛牢产粮大区的政治责任,从增产和减损两端统筹发力,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切实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面对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山东济南莱芜区坚决扛牢产粮大区的政治责任,从增产和减损两端统筹发力,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以系统思维打好增产减损组合拳,切实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守望绿水青山,建设“鲁中粮仓”(济南市莱芜区委宣传部供图)
优化生产方式 实现稳产增产
莱芜区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夯实粮食产能基础,筑牢粮食供给保障能力。2024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47.63万亩,总产量20.02万吨,单产420.23公斤/亩,总量增长1.13%。
良田筑基,深耕粮食生产沃土。秉持“农田必须是良田”原则,在建成高标准农田51.77万亩的基础上,“建管并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监测”一体化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统筹推进科学施肥增效、耕地安全利用与土壤“三普”工作,动态更新土壤养分库,全区测土配方施肥稳定在58万亩以上,技术覆盖率95%,耕地安全利用率连续5年保持100%,土壤有机质含量稳中有升,耕地质量变更评价平均等级提升0.04。
良种赋能,筑牢粮食产业根基。依托合作社、种企平台,创新开展中麦578、鲁研951、济麦22等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示范,为粮食安全储备优质“芯片”。精准实施小麦良种统一供种,强化品种特性与栽培要点宣传,确保良种应用普及。
良法革新,智慧植保安稳生产。依托中科北斗数字农业莱芜示范基地,自主研发天空地网星河AI平台,实时获取气象、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等关键要素数据,为全省9800余万亩农田提供数据支撑,指导田间智能管护与实时监测,推行专业化病虫害防治,全力打造“节药”农业,全区农药减量6%以上,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莱芜区小麦机收现场(济南市莱芜区委宣传部供图)
强化智慧应用 实现减损降耗
莱芜区瞄准生产短板,强化农机装备升级与智慧应用,推进全程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小麦、玉米收获环节损失率分别降至1%和3%以下。
推动装备优化升级。补齐粮食生产机械化短板,推广普及机收环节粮食减损技术措施,引导农户购置高效、节能、智能农机,全区农机装备持续升级,现有各类拖拉机1.8万台、联合收获机733台、配套机具2.5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77万千瓦,年均增幅3%以上。2025年麦收季,检测点机收损失率平均为0.6%。
优化粮食生产服务。在生产端,通过农机服务组织集中采购、维护和使用农机,开展规模化作业,在摊薄单位作业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专业服务团队操作规范,作业质效成倍增长。在储存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企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为农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探索企业服务到田间地头“收干储一条龙”模式,助力粮食减损、增产、增收。
推广绿色优储技术。积极开展储粮承储企业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加大高效、环保设备投入,对现有仓房硬件进行气密性、隔热性改造升级,因地制宜维修老旧仓房,改造仓容5.36万吨,更好保障了粮食颗粒归仓,降低因水分减量而发生的损耗,达到节粮减损的目的。
莱芜区小麦机收现场(济南市莱芜区委宣传部供图)
延伸产业链条 构建共赢体系
以落实《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规划(2025-2035年)》为契机,聚力“做好一桌菜”,让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贯穿“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大力发展粮食加工,活跃粮食流通,推动“粮食资源-产业优势-经济动能”转化升级。
持续夯实增收基础。建设6个“百亩田”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示范区,推行品种耐密植、单粒精准播、肥水精确施、适期晚机收等技术,力争亩产800公斤以上;建设5个“千亩方”玉米高产绿色技术集成示范区,集成夏玉米高产绿色新技术,力争亩产700公斤以上;建设2处“万亩片”示范区,力争实现玉米平均亩产高于当地当年平均亩产10%,并辐射带动周围玉米种植升级。
搭建联结共赢机制。探索“一块田”改革模式,让小田变大田,全区累计流转土地40.17万亩,土地流转率60%,土地托管面积为16.95万亩,土地规模化率达到85%,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进程,带动农民节本增收,实现村集体、农户、企业的三方共赢。
高效加工粮尽其用。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开展粮油企业技术改造活动,加快发展具有莱芜特色的主食加工产业,提升粮食精深加工能力,推动产业链向休闲食品、烘焙食品、特医食品、康养食品、功能饮品升级。先后培育粮油类中国农业企业500强企业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不断引领粮油食品产业结构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
打开“新莱芜”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