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济南日报》头条刊发《小小糖瓜,是传统非遗技艺,也是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载体——这口“甜”,传百年!》,聚焦莱芜小小糖瓜,报道了如今传承近百年的这口“甜”,不仅在直播间热卖,还在当地成了其他民俗活动、特色产品的载体。
拍摄时间:1月20日
拍摄地点:莱芜区羊里街道、杨庄镇
拍摄内容:非遗糖瓜撬动当地文旅发展
“二十三,糖瓜粘”,这句耳熟能详的童谣,唱出了百姓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用糖瓜祭祀灶王爷的民间习俗。
滚满了芝麻的圆鼓鼓的糖瓜,每年只制作两个月。在莱芜区陈家楼村的糖瓜作坊里,记者看到大锅里熬好的麦芽糖泛着金黄黏稠的小泡,炉内火苗正平稳地闪烁,清冷的空气中尽是甜蜜的滋味。
“陈家楼、燕家庄,家家有个破糖筐。”这是20世纪80年代在当地流传的一句谚语。如今,传承近百年的这口“甜”,不仅在直播间热卖,还在当地成了其他民俗活动、特色产品的载体。1月20日,当地“糖瓜节”开幕,小小糖瓜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
糖瓜的制作技艺
传给五六十岁的“年轻人”
今年73岁的陈佃起老师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楼糖瓜第三代传承人,拥有一家在当地最负盛名的糖坊。“师傅年纪大了,把手艺传授给了我们这几个五六十岁的‘年轻人’!”陈佃起的大徒弟陈邦忠说,糖瓜好吃,做起来可不容易,需要经过好几道工序。
“制作糖瓜,首先要备料。”陈邦忠告诉记者,制作糖瓜的原材料是小麦和小米。小麦催芽后碾碎,掺入蒸熟的小米一起发酵,发酵好后用来熬制糖稀。制作糖瓜的两个月里,糖坊里的师傅们从凌晨两三点就开始守着炉火,慢火细细熬煮八九个小时才能让糖稀达到最佳状态。“过去熬糖稀,只能是人工搅拌,现在有了搅拌机,干起活儿来还是轻松了不少。”陈邦忠说。糖稀熬好后,再用大火炒成半凝固状放置室外冷却,接下来是上锅拔糖。“拔糖前需要先烧一大锅水,然后把糖饴挂在锅边的木橛子上,借助蒸气让糖饴发软,再进行拔扯,来来回回,糖饴越拔越白,最后变成宽宽的糖片。”陈邦忠说,糖片对折后上下合缝,制成一根“糖管子”,“这活儿一个人干不了,需要几个人合作完成,一般两个人扯糖片,另有专人边捋边将糖片合成‘糖管子’。”
“糖瓜出锅啦!”
一声响亮的吆喝过后,师傅们就抬着“糖管子”到室外“勒”糖瓜,这也是最赏心悦目的一道工序——勒断成球。细麻绳将“糖管子”越勒越紧,中空的“糖管子”就变成了一个个圆鼓鼓的“糖球”。“看,糖瓜要想变圆,必须用竹筛子不停地滚动。糖瓜要想好吃,得给它蘸上一层芝麻!”随着师傅们的动作,记者看到借着寒冷天气定型后的糖瓜洗了个“芝麻浴”,小小糖瓜一下变得诱人,看一眼就能想象糖和芝麻混合在口腔里的香甜滋味。
带动百名手艺人
非遗糖瓜销往全国各地
“快尝尝!”
做糖瓜的师傅随手拿起一只小茶杯,朝着一个糖瓜砸去。“叭”的一声,糖瓜便碎成了好几块。拿一块塞进嘴里,又酥又脆。村里的孩子们尤其盼着每年小年前后,“别看现在不缺糖吃,对孩子们来说糖瓜的意义很不一样!”
这些年,陈楼糖瓜从默默无闻的当地特产,发展成了一张亮丽的名片。莱芜区杨庄镇非遗研究会负责人高翔告诉记者,2015年陈楼糖瓜荣登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自此声名大噪,销量也直线攀升。“近几年,六七个糖坊每年生产糖瓜10万公斤,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省内销往济南、淄博等地,省外以河北省为主,网购以广东省居多。”高翔自豪地介绍,随着陈楼糖瓜品牌叫响,夏叔厨房、江寻千等网络达人也慕名而来拍摄宣传,为老艺人的增收助力。“现在,村里的糖瓜产业已实现了‘卖全国’,村里从事糖瓜制作的手艺人就有100多名。”
高翔也是让陈楼糖瓜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2008年我还在读大学,当时国家大力倡导各地积极申报非遗项目,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乡这个即将失传的技艺。”高翔说,随着时代发展,多数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居住,老手艺人年事已高,技艺面临失传,将此项技艺申报非遗迫在眉睫。通过一次次与老手艺人交谈,高翔将技艺制作流程反复梳理修改,申报书文本终于整理完成,“文本改了至少二三十遍。”最终这项有着300历史的技艺成功申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做糖瓜的人越来越少,也是看在传承人和高翔眼中的事实。为此,高翔牵头成立了杨庄镇非遗研究会,定期开展技艺传承培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竭尽全力保护和传承好这门即将失传的老手艺。
有了专属节日
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1月20日,“泉”在济南冬游记暨2025莱芜区“糖瓜贺岁”过小年民俗活动在羊里街道开幕。糖瓜师傅和高翔都为此十分高兴。“去年第一次搞‘糖瓜节’,是在我们的大集上。今年活动时间更长了、档次更高了,能让更多人品尝糖瓜、了解糖瓜!”陈邦忠眼角眉梢尽是喜悦。
记者了解到,羊里街道还将从1月20日这天开始举办“莱·嬴城 过大年”系列活动,持续至2月4日,共计16天,包括烟火味大集、书香味大集、乡土味大集等,祭祖、文艺汇演、农产品展销等好戏轮番登台,成为莱芜区春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春节期间,陈楼糖瓜不再局限于传统节日的餐桌,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莱芜。陈佃起糖坊常常爆满,顾客中既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也有专程回来寻找儿时记忆的本地人。他本人也当起了“网红”,开通了直播间。从2024年开通以来,吸引了万名粉丝关注,在粉丝群体中有很多“90后”“00后”,在直播过程中常常有年轻人询问制作糖瓜的工序并下单购买。记者看到,他的短视频平台账号展示着糖瓜的制作流程,还配上了英文字幕。店铺里,销量、浏览量“战绩”喜人。
2021年,糖瓜制作技艺荣获济南市非遗传承贡献奖;2023年,省文旅厅公布了首批山东省生态文化名镇,莱芜区杨庄镇成功入选,是济南市唯一入选乡镇;2024年,陈楼糖瓜引领非遗赋能杨庄乡村振兴入选首批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糖瓜虽小,却撬动了当地经济、文旅的全面发展。
“你看,陈家楼村大街上销售糖瓜、礼盒的商户达到了几十家,可以说,糖瓜产业真正助力了乡村振兴!”高翔说,2025年他的心愿是带着糖瓜冲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品尝到传承百年的这口“甜”!
(来源:济南日报)
打开“新莱芜”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