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非遗美食饮品
传统干烘茶 秦老太茶汤
金凤城红茶......
清透的茶汤
茶香萦绕舌尖 余韵悠扬
搭配独特饮茶习俗
等你来品~~
传统干烘茶制作技艺
01
传统干烘茶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干烘茶属半发酵茶,制作工艺独特,主要通过堆积、闷黄、高温烘焙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其叶大梗长,茶性温和,汤色橙红,口味苦中带涩,甘醇悠长,具有败火解渴、理气活血等功效,深受莱芜人的喜爱。
▲图源:山东五福茶业有限公司
▲图源:新莱芜
秦老太茶汤制作技艺
02
秦老太茶汤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始于清末,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营养膳食。其选用龙山小米为主要原料,配以黑白芝麻、核桃、葵花籽仁和白糖等小料,再历经脱壳、筛选、淘洗、晾晒、磨粉和炒制等,经过三大工序和十八个加工环节精制而成。食之醇香可口,口感细润滑嫩米香浓郁,具有显著的健胃消食、益气补虚之功效。
▲图源:济南报业
▲图源:鲁中融媒
金凤城红茶传统制作技艺
03
金凤城红茶传统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凤城红茶起源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金凤城红茶茶香香醇绵长,茶汤金红澄明,茶质冲泡耐久,实为上等好茶。
▲组图来源:山东凤城茶业有限公司
孔之道食品制作技艺
04
孔之道食品制作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孔之道姜茶用料简单,只需纯正绿色的莱芜生姜,辅以红枣,红糖,等辅料即可,制作工序主要是选料、配料、压榨、磨制、烘烤、包装等。经过合理配方,保留生姜特有的药理保健功能,男女老少药食皆宜。
▲组图来源:山东孔之道食品有限公司
莱芜大王庄糯黄米酒传统制作技艺
05
莱芜大王庄糯黄米酒传统制作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源自大王庄魏氏先人,自元代初年传承至今已有700年历史。以莱芜产的糯黄米为原料,利用本地优质山泉水,加入黄酒曲,边糖化边发酵而生产的一种传统手工工艺发酵酒。色泽金黄,酒体清雅,口味醇香,含糖分很低,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具有祛湿驱寒,舒筋活血等功效。
▲组图来源:项目供图
古法发酵酿酒(果酒酿造技艺)
06
古法发酵酿酒(果酒酿造技艺)采用古法酿造法,以当地野生山果为原料,将原始工艺与现代化的设备相结合,严格按照采摘、清洗、入缸发酵、倒缸、蒸馏、过滤、灌装等十四步工艺进行,同时低温发酵的方式,最大程度保持了水果的原汁原味。
▲图源:山东润世酒业有限公司
齐鲁姜酒酿制技艺
07
齐鲁姜酒酿制技艺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源于东方古法传承的酿酒工艺,已传承800多年。目前,齐鲁姜酒酿制技艺主要分布在莱芜区鹏泉街道地理沟村。配料主要包括莱芜苗山小黄姜、脱脂高粱、玉米、糯米、小麦、大米,经过浸泡、蒸煮、摊晾拌曲、入缸发酵、测酒度、加入姜片等环节精心酿制而成。
▲组图摄影:陈京文
莱芜龙山酸枣芽茶制作技艺
08
莱芜龙山酸枣芽茶制作技艺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清光绪年间在莱芜区茶业口镇南嵬石村韩姓家族形成,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的发展史。原料为谷雨前后采摘的酸枣树嫩芽,采用十余道制作流程,将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基础上与高科技相结合,生产技艺天然环保,科学提纯酸枣芽茶的有效成分,具有较高的养生保健实用价值,产品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喜爱。
▲组图来源:山东龙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莲花山茶(莱芜老干烘)制作技艺
09
莲花山茶(莱芜老干烘)制作技艺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莲花山茶属于半发酵茶,其发酵由酶性氧化发酵和微生物的后发酵,所以它具有红茶与黄茶的品质特点。叶大,梗长,汤浓色重,具有浓烈的焙火香,同时还具有帮助消化、提神解乏等功效。
▲组图来源:山东莲花山茶业有限公司
莱芜饮茶习俗
10
莱芜饮茶习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始于清光绪年间,由莱芜区寨里镇前枯河村刘姓家族兴起,至今已有近百年的传承历史。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饮用、宴宾待客、敬神祭祖等礼仪。其核心要素在于包括焖泡、敬茶、品茶三个方面,凸显了茶与水的南北地域相融性,体现了地方习俗和人们信仰的渗透融合,彰显了莱芜百姓勤劳淳朴、尊客人、重礼仪、敬祖先的人文底蕴,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感恩。
▲摄影:邢帅明
▲摄影:陈雪艳
莱芜非遗美食饮品
是美味更是文化传承
来这里亲自尝尝吧
END
(来源:莱芜文旅)
打开“新莱芜”看评论